新聞中心> 青島記者協會網站> 傳媒世界
     
    錢江晚報陳偉斌:一名“觸網”記者眼中的網紅記者
    青島記者網2017-04-28 16:36:27中國記協網

       一家媒體要不要“網紅記者”?有的評論者認為這是傳統媒體轉型過程中“轉暈了頭”,也有輿論覺得只要能堅守媒體操守、職責和品質,轉型過程中為豐富報道形式,推出“網紅記者”并非不可。爭論之余,實際上從央媒到地方媒體,都已在探索打造“網紅記者”,并且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如何成為一名“網紅記者”?“網紅記者”又要具備怎樣的素質和技能?這一系列問題,或許還需要在進一步的創新與實踐中不斷厘清,進而讓“網紅記者”這一上線不久的傳播模式,更好地運轉并被公眾接受。

       現狀

       網絡直播的“后發優勢”開始凸顯

       隨著網絡日益扎根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網絡直播群體的不斷增加,近年來,大眾對于“網絡直播”其實并不陌生。

       網絡直播模式,也從一開始有時間差的文字、圖片和短視頻“直播”,逐漸轉化到真正意義上實時視頻直播。更重要的是,這已不只是部分電視臺或網站的專屬資源——只要在電腦或已極為普及的智能手機上下載直播軟件,注冊賬號、“開個房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直播主角甚至“網紅”。

       有關資訊類信息的直播,在更多人的固有概念中,依舊是以電視媒體或網媒在某個網站上開啟一個窗口的形式進行。

       但隨著媒體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受眾對于信息的個性化、高質量、即時需求量的快速遞增,技術的革新與普及,讓高成本、大人力投入、技術操作繁瑣的直播模式開始面對一個現實問題:當我們在傳遞資訊時,如果不能在有限條件下,為受眾提供多角度、多環境、多區域、多內容的即時傳輸,那么優勢在哪里?

       特別是去年11月4日,國家網信辦發布的《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中,明確對新聞類直播做出了限制,包括新聞直播需要設立總編輯,對內容進行審核等。最為核心的一點是,“開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互聯網直播發布者,應當依法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并在許可范圍內提供服務。”這讓業界判斷,傳統媒體涉足直播的“后發優勢”將逐漸凸顯。

       網絡直播+“網紅記者”,成為一種新興的、生動的資訊內容生產模式,并且這種模式對于增強媒體在各個細分受眾群的扎根能力也極具優勢。在一些評論看來,這不失為應對個性化內容消費趨勢的有效方式。當然,媒體培養“網紅記者”,核心還是在于推出更多好記者來豐富報道形式,提供更多直擊信息和內容,爭取受眾,提升影響力,而非單純地賺取“噱頭”。

       浙報集團對這一模式進行了積極嘗試。G20杭州峰會期間,浙報集團就有針對性地向峰會現場報道組部分記者派發了直播設備。盡管期間主要的拍攝內容還是以傳統傳輸模式為主,但這次測試,讓這個小分隊對設備的認知度和直播的意識有了更深入的提升,為后期的設備使用和正式操作時的取景表現打下了一定基礎。

       此外,2016年記者節期間,浙報集團從旗下各媒體中甄選了17位記者,以9小時不間斷直播展現記者工作場景,正式推出浙報集團第一批“網紅記者”。根據后期數據監測,這次嘗試的影響力令人振奮:當日觀看直播的受眾達48萬人次,給浙江新聞客戶端帶來了總新增用戶同比提升56%的成績。

       實例

       第一次“觸網”其實挺折騰

       作為錢江晚報的記者,我很幸運地入選了浙報集團第一批“網紅記者”。

       在接到這個任務前,我也曾做過數次網絡直播。在參與一些國內國際重大新聞事件的現場報道時,根據報道要求與安排,我會將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內容,通過社交軟件傳輸給后方對接的新媒體編輯團隊,再由他們經過細化編輯后,傳至官方微博、微信和官網等。這種有時間差的有限“直播”,是我最初真正意義上的“觸網”。

       接到參與直播的任務后,每位“網紅記者”都有一名編導和直播運營人員專項對接,他們的職責是根據“網紅記者”的個人特點、工作經歷、表達屬性等,對直播腳本、直播形式進行指導審核和確定。另外,還配請了一位直播攝像,作為直播助手,操控直播設備。

       直播設備,主要包含手機、云臺、控制桿、WiFi盒子、充電寶等設備。

       在正式直播前,為保證直播效果和內容,每位“網紅記者”都做了一至兩次錄播彩排,以及一次直播彩排。直播控制室工作人員和審核人員會根據每位“網紅記者”的特點,對彩排內容進行修正或提醒,主要涉及記者口頭表達的內容、環境、動作乃至表情。

       根據具體的工作崗位和屬性、直播上線的時間、個人愛好等元素,筆者、編導和直播運營人員最終確定:因為直播時間恰在中午11點,筆者又愛好烹飪,于是將直播地點擺在了家庭廚房中,一邊炒菜一邊敘述自己這些年來操作國內國際新聞的現場經歷。用這種特殊場景來介紹工作中的故事,豐富外界對記者行業的認知,并彌補工作內容上的現場空白。同時,這一形式也契合了浙報集團全面深度緊隨新聞熱點、爆點,深入挖掘新聞內核的操作意識,以及正在打造的“中央廚房”和“新聞盛宴”概念。

       思考

       如何才能成為真“網紅”

       我的第一次直播是在充足的準備下完成的。可日常報道中,記者并不一定能有這么充裕的準備時間和人員配備,更多時候甚至需要單人完成長時間直播,特別是出現重特大突發新聞時,記者基本沒有太多準備時間。

       傳統紙媒記者,如果不經過培訓和實踐,臨場表現大多要比廣電媒體記者弱一些。

       去年年中,錢江晚報原浙江新聞部的部分記者現場報道臺風過境過程中,也曾嘗試使用直播。整個現場的表現是:原生態,不做作,但缺乏鏡頭語言相關經驗和臨場操控的專業性。也有人曾調侃:直播底子不過關,想成“網紅”也枉然。由此,我們也在思考,一名記者,到底需要擁有怎樣的個人能力,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網紅記者”呢?

       如果在常規的人物專訪或者環境與受訪者可控的前提下,此類直播的難度相對較小。而真正有挑戰的是臨場情況下的直播。人物關系和周邊環境復雜、采訪成功概率不明、記者自身能力以及對受訪者引導和把控,都會影響直播成敗。

       一方面,這需要大量的直播經驗;另一方面,看似簡單自然的直播,并不僅是“自言自語”的鏡頭感,更多的是對一名直播者的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現場把控能力、臨場應變能力,以及作為記者的思想意識等方面的考驗。

       與此同時,由于身處直播,面對的受眾是全網絡,且網絡輿論情況復雜,“網紅記者”在工作時尤其需要注意措辭,不能盲目地“因言造勢”,甚至發表違背新聞倫理的言辭。好的“網紅記者”,首先必須是一名從思想意識到具體行動都能全面統一、經驗豐富的好記者。(陳偉斌)

       原標題:一名“觸網”記者眼中的“網紅記者”

       本文轉自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公眾號“傳媒評論”,轉發請注明來源。

     
      更多
      更多
      更多
    蛟龍探海專題稿
     
    郭川環球航海
    圣元銷毀奶粉
     
    青島 挺進“藍海”
    版權所有:青島新聞工作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