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青島記者協會網站> 記者之家> 傳媒觀點
     
    都市類報紙創新發展何去何從?媒體人:重構方能重生
    青島記者網2015-12-31 16:24:48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單日出版256個版,營業額1137.9萬元,刷新了報紙單日出版營收紀錄。這是12月18日《揚子晚報》紀念創刊30周年特刊所創造的輝煌成果。

    ????業界對于這份數據的感嘆情真意切。因為,這種紀錄在紙媒興盛時期尚且難得,更何況是在都市報、晚報集體遭遇“嚴寒”的當下。能夠維以繼日已屬不易,又哪敢輕易想象再攀高點?

    ????即將過去的2015年,關于都市類報紙未來發展的關注尤其多。當大家還在討論生或死的問題時,已經有那么一批先行者悄然上路了。那么,在他們的眼里,都市類報紙究竟變還是不變?變什么?怎么變?

    ????置身巨變之中,不變必死

    ????“幾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說是彈指一揮間,但是,對各位報人來講,那可能是付出了一輩子的心血。”新民晚報社總編輯陳啟偉的這句話說出了大多數都市報人的心聲。打拼了一輩子的事業忽然走到了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太多人在情感上都難以接受。

    ????可是,現實從不給人殘酷的理由。用華西都市報社社長李鵬的話說,我們曾經熟悉的東西都在變化,傳播規則在變、傳播路徑在變、傳播方式在變……而這些變化又是持續的、深度發酵的。當熟悉變成了陌生,曾經的輕車熟路變得越來越難走,巨變之中的我們就顯得本領恐慌。

    ????在《錢江晚報》總編輯李杲眼中,他更愿意將當下報業面對的境況,尤其是那些市場化程度很高的都市報面臨的局面稱為“困局”。他認為,在這個困局之中,報紙傳播能力銳減、輿論影響力縮減動搖了報紙的立身之本。曾經風光無限的都市報廣告連續幾年斷崖式下滑,甚至到了“腰斬”的地步,動搖了報紙的物質基礎。而面對整體困局,全行業在焦躁不安的情緒下所使出的“招數”有效的并不多。

    ????當原有的以內容生產為核心,走內容—讀者—廣告的媒體生態圈被徹底打破,傳統媒體賴以生存的傳播邏輯和商業邏輯被徹底改變,互聯網的狂風又不期而至之時,變,已是都市類報紙求生的必然選擇,沒有之一。

    ????變要“脫胎換骨”,非以舊包新

    ????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有一張拍自烏鎮的照片非常火爆:一名記者坐在臺階上發稿,身邊有幾位大媽側目相看。照片中的記者是《新民晚報》的新媒體記者,為了及時發稿,他放棄了烏鎮可口的午餐。陳啟偉說,互聯網時代下的傳播,對于傳統媒體來說需要改變的太多,要改已形成的觀念,要改已習慣的工作方式,要改既定的發展思路。

    ????“今天的報人已不能僅僅為一張報紙工作。”“面對互聯網媒體,我們不能再繼續慢節奏舒舒服服地工作。”“媒體要融合轉型就要脫胎換骨,整體變革。”陳啟偉的這些觀點在上海的傳統媒體中已經開始落地——《解放日報》下一步將留下極少一部分精兵強將來維持日常的采編工作,更多的人力資源、更多的投入將傾向新籌劃的“上海觀察”新媒體;《新民晚報》的報道終點轉向融合報道,編前會的重點已經從關注頭版頭條轉到多媒體平臺策劃。

    ????在李杲看來,重構新的媒體生態系統,就是要構建符合互聯網思維特征、適應互聯網傳播規律、順應互聯網技術發展趨勢的新的媒體生態圈。“這個生態圈必須是全新的,絕對不是以舊包新,也絕對不是修修補補。”

    ????《錢江晚報》作為浙報集團新媒體戰略的主要實踐者,通過并購、整合等手段,凝聚了可觀的用戶;搭建的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支撐的全媒體智能化信息服務平臺,對用戶個性化特征和需求進行有效研究與挖掘;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新聞資訊和智慧服務為主線進行垂直領域和區域性的“服務+新聞”的探索。該報以內部架構和流程再造為突破口,設立了技術中心,招聘了總工程師,把技術提到和采編隊伍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

    ????“我們還要成立一個運營中心,在未來,有可能形成運營、技術、采編三支力量并重,甚至有可能變成以運營為核心、以技術為引領、以采編為基礎的隊伍結構、內部組織架構。”在李杲看來,這個變化在報業內部架構上將具有現實意義。

    ????一切歸零,才能重新擁有未來

    ????“融合發展應該以互聯網為主體,重建互聯網平臺,這是我們的基本觀念。”李鵬表示,《華西都市報》要給技術更核心的位置,“有人覺得不太可能,但是我們嘗試和努力實現這種可能。我們重構自己的核心技術團隊,要讓資本成為轉型的新動力,這也是我們正在嘗試的一個方面”。

    ????重構,幾乎是每一個提倡變革的媒體人的共識。而在互聯網空間下,提升技術在媒體傳播中的核心位置,也成了很多媒體的戰略選擇。李杲對此表示認同,他說,在互聯網技術引領的行業里,如果媒體不掌握、不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所有新媒體、所有媒體融合就是一句空話。“從這個意義上觀察和思考,技術的地位在我們的媒介內部結構里必須大大強化,而這種強化,必然會導致報社核心組織架構的變化。”李杲表示,一個以運營、技術、采編為核心的架構,是《錢江晚報》未來幾年堅持走下去的路徑。從今年8月開始,《錢江晚報》在內部的采編流程上已經進行調整,開始實行AB班制度,原來以夜班為主、以報紙出版為核心,改成24小時在線的全媒體采編模式。

    ????對此,《揚子晚報》總編輯王文堅表示,真正的價值鏈重構才會產生全新的元素,只有產生全新的元素才能給用戶帶來全新的價值,才能源源不斷推動社會進步。就像打破產業邊界、打破組織的邊界,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經濟形態——生態經濟一樣,什么時候形成了適合種群發展的生態環境,什么時候可能才算找到了都市類報紙的轉型之路。而作為媒體最有價值資源之一的人才,則率先成為《揚子晚報》的目標。

    ????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報紙,能否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中重獲新生?曾經在中國報業市場獨領風騷的都市類報紙,能否走出轉型的困境實現再次飛躍?或許就像李鵬所言,必須要一切歸零,從頭再來,擁抱變化,才有可能真正擁有未來。(趙新樂)

     
      更多
      更多
      更多
    蛟龍探海專題稿
     
    郭川環球航海
    圣元銷毀奶粉
     
    青島 挺進“藍海”
    版權所有:青島新聞工作者協會